自來水公司供稿 李 引
十年前,從一個“山城”(重慶)來到了另一個“山城”(黃山),這輩子是跟“山”結緣了。而此“山”非彼“山”,重慶的“山城”得名是因為山即是城,城既是山。清末名臣張之洞曾這樣吟詠重慶:“名城危踞層巖上,鷹瞵鶚視雄三巴?!倍S山市的“山城”是因為其名山“黃山”而聞名,徐霞客也留下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好詩篇。
都說“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而我因為一個人來到這座城,卻因為這座城的人文、美景而愛上了這座城。即使離鄉數千里,卻讓我生出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情懷。
十年間,走過了徽州許多的山山水水.曾三上黃山,見識了奇松異石之美、峭壁崢嶸之險,“日破云濤萬里紅”之驚艷,唯獨的遺憾是未曾體驗過“云變霧幻”之神奇。
“黃山”之美不言而喻,而那一條條青石板路、白墻黛瓦、平湖青山也都以其獨有的姿態向我們訴說著徽州一年四季不一樣的美好。
徽州的春百花齊放。桃花、梨花、茶花、油菜花競相開放、爭妍斗奇。曾在春天約三五好友一同走進茶園,看那白的、紅的,似玫瑰或似美玉的各色茶花,也曾在某個午后走進靈山,感受那層層梯田、陣陣花香。輕風吹過,低頭搖擺,是春的秘語。
“暑,熱也?!痹诼暵暤南s鳴聲中,夏季悄悄到來。此時的徽州,荷香滿堂,竹林成蔭,楊柳垂絲。在這個季節,曾漫步于風水第一村呈坎,“游呈坎一生無坎”。走過這里的三街九十九巷,許下心中最美的愿望,愿家人平安健康;走過永興湖前,雖未感受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但觀湖水掩映下的白墻黛瓦,也自有一番風味。
也曾走入“畫里山村”宏村,看南湖春曉,月沼風荷,牛腸水圳以及獨具匠心、精雕細作的明清古民居。走過南湖月沼,穿過積滿青苔的狹窄的青石曲巷,看馬頭墻的高低錯落,小漏窗的朱漆斑駁,似乎都在向大家訴說青石板下的沉淀不只是歲月,還有曾經的輝煌和歷經的滄桑。
“偎依黃山下,卻似漓江水,山青水更綠,悠悠魂夢美”。黃山腳下還有一湖,名曰太平湖。曾于夏季乘坐快艇馳騁其中,看日光下清澈碧透、波光粼粼的湖面,觀起伏連綿,風姿綽約的青山,還有掩映于青山之間散落如珠的島嶼,微風拂面,煞是愜意!
“紅葉千林似錦張,秋容端不讓春光?!比绻f春夏的徽州是一幅幅潑墨的山水畫,那秋天的徽州便是一幅幅濃墨重彩的西洋畫。走入陽產土樓,一排排紅墻黑瓦的老房子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配合著各個屋前曬出的豐收的果實,色彩斑斕,構成了一幅神奇、古樸的美麗畫卷。在我看來,屋前曬出的不是果實,是村民們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的希冀……再轉眼來到蜀源,眼前是成片的金黃,向陽花開,花若金盤,陽光般燦爛。我喜歡向日葵,喜歡它張揚的色彩,也喜歡它蓬勃的身姿,更愛它永遠向著陽光的執著。
都說“瑞雪兆豐年”,徽州的冬天有著銀裝素裹的華麗。這時在厚厚的雪地里打打雪仗、堆堆雪人、肆意的撒野,已是極大的滿足。此情此景,再加上寒冬臘月里,傲立于風中的各色梅花,心中更是心花怒放!
回首十年間,走過的徽州的山水,白墻黛瓦,古色古香,美得從容而嫻靜。而這一個個極富藝術價值的徽州古村落、古建筑都詮釋了一樁樁一件件的徽州故事。
近期,有幸讀了一本名為《徽州》故事的書,讓我對徽州的熱愛又多了幾分。書中有古徽州人保家衛國、心懷天下的浩然正氣;有“一犁到塝不回頭”的執著精神,“負重跋涉不辭勞”的實干精神;有“立身誠為本,處事信通行”的誠信之美;還有“仁者愛人”的友善之風。如今,盡管歷盡滄桑變遷,時代風采日新月異,但徽州人的優良的品質卻是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這是我在遠嫁徽州這十年間,從公婆一家人身上所體會到的。
公婆家坐落在比鄰黃山景區的一個小山村,大概是因為四面環山,這里的冬天是寒冷的。記得第一次到公婆家是雪災那年的春節,對于我這樣一個生在重慶長在重慶,到20多歲也未曾見過積雪是何樣的人來說,地上積起來的皚皚白雪固然讓我興奮,可撲面而來的寒冷也讓我忍不住想要逃離,這時候婆婆遞上來的裝滿炭火的“火籃子”,還有早就準備好的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千層底老棉鞋,瞬間溫暖了我的心。那些提著火籃子,穿著老棉鞋,裹著厚棉衣,坐在操場,一邊看著老黃狗打瞌睡,一邊曬太陽的記憶至今仍鮮活的留在我的腦海里,也正是這些溫暖的記憶讓我一個他鄉人在異鄉感受到了心安。
徽州人“負重跋涉不辭勞”的實干精神,我在公婆身上也深有體會。都知道黃山毛峰世界聞名,清代江澄云《素壺便錄》記述:“黃山有云霧茶,產高山絕頂,煙云蕩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歷百年者,氣息恬雅,芳香撲鼻,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惫偶业男∩酱逡虻乩韮瀯?,是比較有名的毛峰產地。茶農里有句話:“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是根草?!彼砸坏讲杓?,村里的人都異為忙碌,三更而起,晚而歇,午餐幾乎是靠干糧解決。公婆家的茶地多,地點分散,山勢高,每次采茶都需要步行很遠的路程,爬很高的山。曾在茶季帶著孩子,去體驗過采茶生活。置身于一望無際、綠綠的茶海之中,聞著沁人心脾的清香,讓人覺得心曠神怡,然而當這種體驗變作了日復一日單純的勞作,心曠神怡也就變作了無味的艱辛。尤佩服婆婆,在公公尚未退休時,常常是一個人穿梭在這樣的茶海里,將“負重跋涉不辭勞”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十年間,徽州的一草一木、一墻一瓦、一山一水、一人一景,都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之中?!盁o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既是家”!
版權所有:黃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濱江東路7-7號7樓 郵編:244000
電話:0559-2355439 傳真:0559-2355856
皖ICP備19017007號-1
技術支持:黃山智慧城市科技
掃碼關注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