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廠 郭世元
嚴格說來,我并不算原生態的徽州人。我的家鄉地處皖中花園,周瑜故里,離徽州尚有數百公里的路程。然而,命運讓我與徽州結緣。愛上一個人,于是愛屋及烏,喜歡上他的家鄉,翻山越嶺定居于此,成為了一名新徽州人。蘇軾有詩云,此心安處是吾鄉。而徽州是個讓我自在愜意,靈魂得以安放的地方,所以說,它也算是我的家鄉了。
對我而言,徽州好似香茗一盞,品味過后,唇齒留香;徽州又好似一本耐讀的書籍,翻開扉頁后,就不由得沉溺其中。
我常常行走在徽州古村落的粉墻黛瓦中,從碎瓦頹垣中擷取有關徽州過去的片段;也時常置身于徽州的青山綠水、田野花叢中,感受那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也喜歡埋身于描寫徽州的文字,通過閱讀在腦海中構建有關徽州的前世今生。
徽州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份溫潤的回憶。對于故土,對于家鄉,每個人的心里都自有一片柔軟?;罩荽嬖谟谒麄兩嗉獾奈独?,存在于他們童年的影像,存在于他們夢中的桃源。對于徽州更名,很多人扼腕嘆息,擔心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徽州會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里。然而,作為一份文化的傳承,徽州卻永遠不會消融。
曾經讀過一本關于徽州的書籍,這樣的文字讓我記憶猶新:“徽州從未流逝,它只是和流逝的時光在一起?!倍诌叺倪@本《徽州故事》,通過串聯一百篇發生在徽州的歷史故事,將一枚枚經歲月打磨過的珍珠串聯起來,只為留存住那段流逝的時光。
這本書追溯了那些塵封的徽州人物和徽州故事?;乜椿罩萦朴魄лd的歷史,徽州先賢們憂國憂民,保家衛國;徽州商賈們執著堅韌、百折不撓;新安醫者懸壺濟世、嘔心瀝血;徽州學者們求真求是、孜孜不倦;徽州匠人們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徽州人民至誠至信、仁愛友善,正是由于他們世代地傳承,不斷地積淀,才形成了今天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在這一百篇故事中,最讓我動容的,是其中那篇“祖孫幾代專于一事”的故事。
勤勞睿智的古代勞動人民發現了“化鐵為銅”的秘密,那便是,利用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鐵,從含銅離子的硫酸銅礦體溶液“膽礬”中把銅置換出來的置換反應。
宋朝的徽州人張潛在管理煉銅工場的時候發現,“化鐵為銅”的關鍵是在大自然中尋找到適合浸銅的“膽水”。他的兒子張磐在父親的囑托下,走遍了德興的山川溝壑,四處尋訪實地勘察,終于找到了流“膽水”的洞口。于是他們按照祖上傳下的煉銅秘籍所記載的方法,進行了“浸銅”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
張潛覺得這個方法簡便可行,利國惠民,于是讓他的小兒子張甲將這些實驗匯總成了《浸銅利便》,上呈朝廷請求推廣。同時,他和大兒子張磐繼續在實踐中不斷歸納總結,形成了《浸銅要略》這本詳細記載膽水浸銅法冶金發明的專著,并得到朝廷的肯定和大力推廣。
歷經戰亂,此書幾乎失傳,張潛的曾孫張燾在“煨燼之余”保住了它,繼承祖輩遺志,重新刊刻了《浸銅要略》并撰寫了后序。二百年后,張潛的后人張理再次向朝廷獻出了祖傳,膽水浸銅法又被重新采用。
這是一個有關傳承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觸摸到徽州人的專注、精細和執著這些品質。張潛家族的幾代人能夠耐住寂寞,堅守本心,世世代代全心全意地做同樣一件事情,惠國利民,功莫大焉。
在徽州,專于一事的匠人們還有很多?;罩萁橙饲蓨Z天工,在需要技藝和耐心的東西上總是勝人一籌。無論是在建筑上的“三雕”,還是“文房四寶”的制作、工筆畫、書法及制藥制茶等領域,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因為他們的內心是安寧的,不浮躁,一絲不茍,一以貫之。我覺得,也是出于熱愛吧,擁有了一份熱愛,便使得外人看似的枯燥變得那么靈動,才能以匠人之心,琢時光之影。
時光荏苒不停歇,不忘初心最可貴。作為一名新徽州人,愿自己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繼承徽州先賢們的這些優秀品質,精雕細琢、專注用心,方能從容自在,充實快樂,使每一天都不虛度。
版權所有:黃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濱江東路7-7號7樓 郵編:244000
電話:0559-2355439 傳真:0559-2355856
皖ICP備19017007號-1
技術支持:黃山智慧城市科技
掃碼關注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