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優勢 順勢而為
努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對黃山市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全省前列的分析與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山市立足自身旅游、文化、生態資源優勢,扎實推進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生態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實施具有黃山特色的鄉村產業振興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面向新時代,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黃山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只要我們立足優勢、找準定位,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黃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鄉村振興”上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樣板。
一、 我市“鄉村振興”有條件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黃山市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良好,鄉村旅游率先發展、特色農業優勢彰顯,“鄉村振興”有條件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一)生態絕佳,綠色經濟發展和生態宜居優勢明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山境內山水相間,清榮峻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83.3%,是全國的3.83倍、全省的2.9倍(全國、全省森林覆蓋率分別為21.6%、28.7%),也是全省唯一森林覆蓋率超過70%的地市; 全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占97.3%,是全省唯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比例超過85%的地市(全省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比例為74.3%),全國122個環保重點監測城市中只有10個(福州、廈門、泉州、汕頭、湛江、???、攀枝花、昆明、曲譜、玉溪)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比例超過97%; 地表水水質100%達到優良標準,比全國平均水平(57.3%)高42.7個百分點,人均水資源占有量6799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約2100立方米)的3.2倍,特別是伴隨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的深入推進,我市率先推廣有機肥和生物農藥使用,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相比于皖北及全國其他平原地區,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綠色環保的現代農業生產條件,順應了人們崇尚美好生活、追求健康自然的更高要求,是不可多得、不可復制的宜業宜居的鄉村福地。
(二)底蘊豐厚,發展全域旅游、推動大眾創業的條件得天獨厚。“粉墻黛瓦馬頭墻,桃紅柳綠碧波漾”,這是對黃山小溪、山壟、竹林、茶園、田野、民居如詩如畫般鄉村美好環境的真實寫照,黃山鄉村就是這樣一個人間仙境。在黃山鄉村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現有的2座古城、4個古鎮、101個古村落和1855幢古民居、446幢古祠堂、121座古牌坊、12座古書院、15座古戲臺、18處古碼頭、20座古塔、275座古橋、60座古亭、50條古道、99處古井、387處古碑,以及其他不盡其數的古建筑遺存散落在鄉村各地,共同見證古徽州的歷史輝煌,是底蘊豐厚的徽文化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旅游是旅游發展的制高點,正是獨具特色的徽文化優勢支撐著黃山旅游長盛不衰發展,給全域鄉村旅游發展帶來了無限商機,吸引著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現在,全市3家8處5A級景區中,有2家6處分布在區縣鄉村,各具特色的精典旅游線路穿插在鄉村,具有國際水準的休閑度假酒店和濃厚徽派建筑風格的民宿集群在鄉村星羅棋步,有效帶動了鄉村圍繞旅游創新、創業發展,使旅游發展與百姓致富相得益彰。
(三)人文厚重,支撐鄉村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厚實。徽州大地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沉淀著千百年歷史所形成的我國三大地方學之一的“徽文化”,濃縮著古徽州先人爐火純青工匠精神的徽墨、歙硯、徽州四雕、徽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千百年來社會賢達日積月累、代代相傳的徽商精神、“徽駱駝”精神,是支撐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目前,徽州地區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間手工技藝、民間舞蹈、戲曲等14大類,共1325個項目,在全省16個市中位列第一; 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20項(全國共1366項,安徽省共91項)、省級71項(安徽省共532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人(全國共3068人,安徽省共120人)、省級145人(全省共576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處(全國共100處,安徽省共3處)、省級傳習基地(所)27處、省級非遺教育傳習基地5處;徽州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文化遺存和非遺傳承不僅展示出經濟社會發展實力和潛力,也代表著鄉風文明建設的境界和水準,更應當看到的是,圍繞任何一項非遺傳承和傳統技藝進行開發利用,都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和百姓就業、增收新的增長點。
(四)交通改善,融入長三角錯位發展的區位條件明顯提升。我市地處長三角腹地,迎接長三角轄射、加速融入杭州都市圈都有懶于交通條件的改善。隨著黃杭、合銅黃、黃祁景、黃衢高速和合福高鐵的相繼建成通車,黃杭高鐵即將建成通車,以及昌景黃、池黃高鐵共線引入黃山北站的批復,與黃千高速的實施,從根本上提升了黃山高速、高鐵的對外通達條件,使我市成為為數不多的高鐵、高速、航空齊備的區域性現代交通樞紐地。與此同時,暢通重要景區、景點,服務全域旅游需要的縣鄉公路網建設不斷提標提速,2013至2015年,三年完成綠道建設400公里;2016至2018年,三年全面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截止3月份,已暢通農村道路2178公里。便捷快速的交通優勢,使得黃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長三角“后花園”,將進一步推動黃山鄉村旅游的發展,更為黃山優質綠色精致農產品開拓長三角至京津翼、珠三角市場打通快速通道。
二、多方面的創新舉措為我市“鄉村振興”羸得先機
近些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及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在充分認識自身優勢條件的基礎上,順勢而為、創新舉措、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域壞境整治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等重點工作,極大改善了鄉村的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鄉村經濟轉型發展步伐加快,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鄉村振興”有了良好基礎。
(一)致力于美麗鄉村建設,“有顏值”的新鄉村得以鞏固提升。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依托黃山旅游、文化、生態資源優勢,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圍繞“兩治理一加強”(治臟、治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加快推進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建設;圍繞“十一項重點任務”(垃圾處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衛生改廁、房前屋后環境整治、道路暢通、污水處理、河溝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莊綠化、村莊亮化、長效管護機制),有序推進中心村建設。目前全市約140個省級中心村順利建設完成,黃山區、徽州區、歙縣獲評“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黃山市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二)致力于培育特色經濟,“有產業”的新鄉村初現端倪。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各類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規模超170萬畝,現有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30家,年加工產值240億元,其中:茶業綜合產值達132億元,茶葉出口額占全國12%、占全省70%以上,我市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都”。近幾年大力發展起來的油茶種植面積達29.5萬畝,山核桃種植面積1.4萬畝,香榧種植面積3.2萬畝,黃山貢菊種植面積8.4萬畝; 以泉水魚養殖為基礎的全市漁業流水養殖產量2500 噸,休寧山泉流水養魚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異軍突起,農家樂、休閑農莊、民俗節慶及農事體驗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豐富多彩,黃山區、歙縣、休寧縣及黃山區翡翠谷、徽州區潛口鎮、歙縣上豐鄉蕃村等被評為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及示范點,目前,全市共有180余個村從事鄉村旅游接待,年接待量達3000余萬人次,占旅游總接待量的70%左右,總收入達230余億元,占旅游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三)致力于綠色發展與生態保護,“有品質”的新鄉村厚積薄發。黃山作為工業后發達地區,堅決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全國率先啟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和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徽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案例,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百村千幢”保護工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創歷史先河,為全域鄉村旅游發展創出特色、嬴得先機; 在全省率先實施生物農藥推廣和農藥集中配送,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2016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1.5%,機械直接還田綜合利用率超過50%; 制定出臺《畜禽養殖禁限養區劃定實施意見》和《黃山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 在全省率先支持和啟動國家茶葉及農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推進茶葉種植生態化、加工清潔化改造。目前,黃山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等5個區縣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并獲得省級生態縣(區)正式命名,全市共創國家級生態鄉鎮26個,省級生態鄉鎮60個,國家級4個、省級120個、市級生態村311個。
(四)致力于傳統徽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有鄉愁”的新鄉村豐富多彩。黃山大地“有鄉愁”的鄉村無不依賴于徽文化元素一點一滴的滋潤。保護和傳承鄉村中的徽州傳統文化,就是打造“有鄉愁”的新鄉村。近年來,全市上下對根植在鄉村土壤的徽州傳統節慶、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實施搶救性保護和恢復,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開展徽州民歌、徽州剪紙、舞龍等鄉村傳統文化進校園,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鄉愁”意識,讓原本已逐漸淡化出群眾生活、只能在博物館感受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再次回歸到群眾之中,變成“活的歷史”、“活的文化”。為了讓走出鄉村的人們能“記住鄉愁”,在黟縣盧村、休寧縣祖源村等多個鄉村建立了村史館,通過史料、照片、實物等方式展示鄉村歷史,也為后代研究歷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五)致力于高品味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有潛力”的新鄉村競相發展。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特色小鎮建設,高標準啟動了首批12個特色小鎮的規劃編制,去年以來,圍繞特色小鎮建設的105個重點建設項目,計劃投資規模達60億元,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黟縣宏村鎮、休寧縣齊云山鎮躋身“中國特色小鎮”,西溪南創意小鎮、齊云旅游小鎮、太平湖運動休閑小鎮入圍省級特色小鎮,黎陽鎮、呈坎鎮、湯口鎮、西遞鎮獲批首批省級旅游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不僅極大改善了鄉村小鎮周邊景觀環境,也初步形成了業態集聚發展的新高地,一批小鎮核心區形象初步顯現,逐步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領頭雁”。
三、
版權所有:黃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濱江東路7-7號7樓 郵編:244000
電話:0559-2355439 傳真:0559-2355856
皖ICP備19017007號-1
技術支持:黃山智慧城市科技
掃碼關注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