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農村互聯網經濟發展分析與對策研究
(國家統計局黃山調查隊 陳志勇 唐艽)
隨著皖南山區農村網上淘寶以及鄉村客棧和農家樂等旅游網上銷售的不斷涌現,互聯網已經成為皖南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熱點、新動力。皖南農村互聯網經濟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在農資準備、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的每個節點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不斷催生并產生新的農村經濟“火花”,因此,認真分析和研究皖南農村互聯網經濟發展是推動皖南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實現皖南鄉村產業振興關鍵所在。
一、發展皖南鄉村互聯網經濟的必要性分析
(一)農村互聯網經濟是皖南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由于自身地理資源稟賦原因,相對于平原地區皖南山區農村發展面臨兩種制約:一是“信息鴻溝”,皖南農村山陡路線,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以往農產品很難快速、方便地銷售到大城市、大市場,鄉村旅游發展存在客源市場遠,和大城市、大市場有效對接難;二是“生產經營成本高”,皖南山區耕地破碎,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難實現,發展農業的人工成本高。而發展農村互聯網經濟,一方面通過建設農村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建設直接打通到皖南各個鄉村的“信息高速公路”,農戶可以直接和市場對接,網上銷售皖南山貨雜糧,鄉村旅游可以實現網上宣傳、銷售、結算,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可以實現皖南農村經濟發展的“彎道超車”。
(二)農村互聯網經濟是皖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加速器”。目前,皖南山區農業生產面臨兩種瓶頸:一是由于普通農產品價格“登頂”,而山區生產成本高,農業比較效益低。黃山市耕地零碎,地塊較小,生產規模偏小,水稻、玉米、油菜等普通農產品種植效益較低;二是農戶市場信息“不對稱”,部分農產品產銷不對路。市場上價格高、銷路好的高端有機蔬菜、水產品、藥材等種植規模不大。而發展農村互聯網,讓農民掌握足夠的市場信息,以便看到前途所在,改變以往的經驗主義種養方式,為推動皖南農業供給側改革,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皖南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加速作用,更有利于立足于皖南山區生態優美、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市場上競爭優勢,大力推進山區農業產業化和精致農業發展,推進和拓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產銷一條龍產業鏈,加速農業加工和農業服務等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三)農村互聯網是皖南農民增收的“新動力”。從黃山市農民收入四大項構成看,工資性占比逐年遞增趨勢明顯,而家庭經營性純收入作為農民收入的重要基礎和主要組成部分,占比卻呈現逐步下降趨勢,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區農業經濟效益相對偏低,靠農業增收致富的現實壓力依然較大。而且,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接近峰值,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以外出務工為主要形式的農村居民非農務工工資增幅也逐步回落;未來農村居民收入的可持續性增長,必然還要回歸到“經營性”收入上來。而發展農村互聯網經濟,直接打通對外市場,將有效提升山區農戶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收入,提升山區鄉村旅游的人流量,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表:黃山市農村居民收入構成
年份 |
工資性收入占比 |
經營性純收入占比 |
財產性收入占比 |
轉移性收入占比 |
2012年 |
48.7% |
43.2% |
1.5% |
6.6% |
2013年 |
51.3% |
39.7% |
2.1% |
6.9% |
2014年 |
41.0% |
38.9% |
1.1% |
19.0% |
2015年 |
40.3% |
39.0% |
1.4% |
19.3% |
2016年 |
40.1% |
38.9% |
1.5% |
19.5% |
二、 皖南山區農村互聯網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所在 (S)
1.綠色生態產品的競爭優勢明顯。隨著人們對綠色健康標準的不斷提高,過去那種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化學農業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綠色、生態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黃山作為皖南山區典型代表,境內山水相間,林木茂密,宜居宜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82.9%,到處是清榮峻茂,溪流清澈。相比皖北及其他平原地區,具備現代生態農業生產的絕佳環境,綠色生態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明顯,這是農村互聯網發展的核心所在。
2.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近年來,黃山市搶抓“電商安徽”建設重要戰略機遇,扎實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狠抓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工作。2017底,全市3區3縣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根據不完全統計,黃山市通過對電商平臺交易數據進行抓取,
版權所有:黃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地址:安徽省黃山市濱江東路7-7號7樓 郵編:244000
電話:0559-2355439 傳真:0559-2355856
皖ICP備19017007號-1
技術支持:黃山智慧城市科技
掃碼關注
微信公眾號